[好書推介] 放下的幸福 – 聖嚴法師

書名: 放下的幸福──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
作者:聖嚴法師
出版社:法鼓
ISBN:9789575984502

[轉 載自博客來書籍館]

編輯手札
讓心回歸到單純、天真的本性,「幸福」便不求自來!
文/辛喬”2009年08月21日”

最近一則假扮災民盜用愛心物資的新聞,令人難過不已。這讓小編想起《放下的幸福》中所提到的貪心。聖嚴法師說:「凡是『想要』的超過『需要』時,就是貪。若能生活簡樸、減少欲望,心便不會隨著物欲而起伏不定。」人在食、衣、住、行等方面真正的需要並不多,但想要追求或獲得的東西卻很多。在貪得無厭的追求、爭取下,不僅會為自己帶來困擾,也會替社會帶來災難。

追求這些東西,真的能讓我們得到真正的滿足嗎?

如果貪求是為了自己,那想要永遠佔為己有的欲望,將會無窮無盡的發生。貪欲在過分的追求下,不但容易讓人沉緬其中無法自拔,而欲望也不可能有真正滿足的一天。佛法說貪為苦本,如果貪念帶給我們這麼多的煩惱,如何幫自己除貪、解毒呢?聖嚴法師提到,「轉貪心為願心」、「用布施來對治貪」。

追求美好生活品質本是人之常情,如果是自己真正喜歡而能力也能達成,是沒什麼關係,但是如果超出自己能力所能負荷的,變成一種執著,不但麻煩接踵而來,也會替自己帶來煩惱。「愛」與「欲」本來就沒什麼不好,但這兩者卻很容易引起人們「貪」的欲望,如果能「轉貪心為願心」讓貪欲和貪愛轉往良善的方向方展,那愛也可以是一種付出與奉獻,而欲也可以是一種希望,當我們對社會做出積極奉獻時,這份希望會讓自己與世界更美好。

布施,就是捐出自己所擁有的或資源來幫助別人度過難關,可以布施財力、物力,也可以是自己的時間、智慧。真正的布施是奉獻給眾生,心中沒有回收的期待,也沒有貪心。當我們能多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、謀福利、能奉獻己力時,不但能除貪、解毒,還能達到智慧圓滿、福地圓滿的境地。

如何以佛法消解情緒煩腦,開創幸福人生呢?

聖嚴法師在這本《放下的幸福》,不但深入探討人的五大根本煩惱──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並提供不同層次的管理與解決之道,讓我們的心回歸到單純、天真的本性,獲得真正的安定與寧靜。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?

聽聽聖嚴法師的智慧之語,讓我們的心可以放下自在,「幸福」便不求自來!

內容簡介

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?
亦或你想要控制情緒,卻老被情緒反撲而陷入困境嗎?
情緒從哪裡來?該如何面對浪潮洶湧的情緒波濤?

幸福不是一種『獲得』,而是源自於『放下』

跟著聖嚴法師透視「五毒」──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;
並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,幫助我們在面對各種情緒干擾時,
能夠將貪欲轉成願心,以慈心化解瞋心,以謙虛去除慢心……
作好情緒環保,日日是好日,放下就有幸福!

看似最平常的開示
卻是直指人心的解脫智慧

知貪:
得到了需要的東西不叫貪,不需要而想要的才叫貪。

能忍:
忍耐並不等於忍氣吞聲,只有在自己頭腦很清楚,
對人、事都非常明白時,所付出的才是真正的耐性。

作者簡介

聖嚴法師

1930年出生,十三歲出家修行。曾於高雄山中閉關六年,並留學日本,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。曾任雜誌編輯、教授、研究所所長以及譯經院院長等。

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、創建法鼓山、僧伽大學、法鼓大學以及社會大學等。在國內設立禪修、文教、慈善等基金會,分支道場遍及於歐、亞、美、澳等各大洲。

他是一位教育家、作家,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國際知名禪師,長年在國內外為推動「心靈環保」、「種族和諧」及「世界和平」等工作不遺餘力。

聖嚴法師所獲得的榮譽獎項中,包括總統文化獎、行政院文化獎、社會運動和風獎之傑出社會運動領袖獎、中山文藝創作獎、中山學術著作獎、斐德烈二世和平獎等十多種。

出版著作一百多種,已有十多種語言的譯著。他曾經應邀為《中華日報》、《中央日報》、《聯合報》、《中國時報》、《自由時報》等各大報紙,及《天下》、《康健》等雜誌撰寫專欄。
詳細資料
top

* 叢書系列:人間淨土
* 規格:平裝 / 176頁 / 25k / 普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* 出版地:台灣

目錄

編者序

第一篇:管理情緒有妙法

編者序
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?
情緒從哪裡來?
業力與潛意識
如何安心?
煩惱與習氣
調和感性與理性

第二篇:貪
什麼是貪心?
為什麼貪心?
轉貪心為願心
以布施對治貪念
名利只是暫時擁有
遠離名位、權力的誘惑
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
凡事恰到好處最好
清貧與慳吝大不同

第三篇:瞋
為什麼要生氣?
瞋是心中火
瞋心與慈心
逆境要忍,順境也要忍
生氣是慢性自殺
忍耐不是忍氣吞聲

第四篇:癡
別顛倒看世界
煩惱與愚癡
跳出自己設的陷阱
危機就是轉機
善用生命不懈怠
不為自己找藉口
讓生活重新上軌道

第五篇:慢
心存謙恭,樂當配角
知慚愧才能更上進
不懂就說不懂
發現不足,包容別人
謙虛才有成長空間
慚愧不是自卑
以鼓勵代替責備
脫掉虛有其表的外衣
如何消除虛榮心?

第六篇:疑
該不該懷疑?
疑心與信心
用信來除疑
疑出柳暗花明
不要擔心未來
怕也沒有用
如何去除恐懼?
無有恐怖
自信度過每一天

編者序

幸福,是每個人都想要的。我們總是喜歡說「追求」或「爭取」幸福,彷彿幸福是一面高掛在牆上的獎牌,必須經過一番競爭與奮鬥才能獲得。這種普遍的意象使許多人認為,幸福是來自於自己身心之外的某樣東西。然而,您是否有過這種經驗:當自己得意地看著手中辛苦掙來的戰利品時,卻隱約察覺到有一種失落感,因為我們所期待的「幸福」,並未隨之而來。

為什麼一個人可能得到一切卻仍舊不幸福?因為幸福其實是來自自我的「放下」、煩惱的「消融」,而不是任何東西的「獲得」。聖嚴法師在這本書中要告訴我們的是:真正的幸福,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,也不是來自變幻無常的情緒與感覺,而是心的一種清楚、愉快與平靜的狀態。因此,透視煩惱,進而運用方法化解、對治煩惱,到最後完全放下煩惱,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處。

聖嚴法師在第一篇首先探討的正是煩惱的來源──情緒。他指出三種「情」── 情操、情感與情緒的不同,並強調:任何情緒都是情感無法滿足所造成的衝擊與困擾,都是煩惱。書中的第二篇至第六篇,則分別深入探討對我們造成最大傷害的五種煩惱──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也就是佛陀所說的「五毒」,並提供不同層次的管理與解決之道。

法師擅長以短短的幾句話,為一般人不易釐清的觀念做出精彩的說明,例如,對於何謂「貪」,他說:「得到需要的東西不是貪,想獲得不需要的就是貪了。」在解釋如何對治「瞋」時,則說:「忍並不是忍氣吞聲地受委屈,而是克制自己的衝動,不要馬上做出反應。」

煩惱雖有千百種,但是它們和所有的事物一樣,只是暫時性的存在。惱人的情緒來襲時,只要善用書中的方法一一化解,最後終能「放下」執著,讓心回歸單純、天真的本性,這時,幸福便不求自來了。


訪問者流量
最後更新日期: 2024 年 03 月 11 日